二十年前我读中学的时候,翻看篮球先锋报的时候就发现一个特点,早期的NBA篮球明星,很多外号是特别形象:邮差马龙、飞人乔丹、魔术师约翰逊、闪电侠韦德、鲨鱼奥尼尔、答案艾佛森、手套加里佩顿、石佛邓肯。这些外号,取得都非常贴切,光听外号就大概对这个球星的风格有个初步印象,大概能感受到这个人可能在球场上担任什么角色,特点是什么。而这些年随着网络媒体的流行,有些外号就越来越“口水化”:棒子威尔斯、字母哥、CP3、浓眉、大胡子、威少、胖虎。除了少数几个优质的外号,其他的很少能通过外号知道球员的特点。
这里并非要讨论外号的高雅与低俗之分,名字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但是取名是否更贴切、更形象,却是有专业与业余之分。有人说,这是因为现在的球迷素质变低了,我却不这么认为。早期的赛事解说、赛果报道,往往都是由各大专栏作家、资深篮球媒体人在撰写。所以在取外号的时候,相对而言比大部分普通球迷更加了解球员特点,命名的时候自然是深思熟虑的多。而后来的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,有些球迷自发的根据球员简单的特征,例如外貌或者名字,快速的取一个外号,便于球迷间的交流,也不失为一个高效的办法。结果就是,对球员本身的特长优势就不那么一目了然了。
国内有类似的情况,在互联网的“远古时期”,有各行各业的资深人士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,在网络媒体上写博客,不管是理论的、专业的、应用方向都产出了大量的优质内容。而这几年自媒体的发展太快了,特别是短视频,人们越来越难有耐心阅读长文、没有时间看深度的作品。这里跟平台的商业思路也有关系,跟自媒体作者的获利模式也有关系,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,最终的目标就是吸引用户眼球。因此,这就会有一批作者,在想办法尽可能的用各类工具(包括AI),快速生产出文章、视频,哪怕这个主题极具争议、与主流价值观特别冲突都不要紧。想办法制造争议性话题、夸张鲜明的立场、高频次发作品、重视数量忽视质量,最终达到流量大,形成收益。
有小伙伴会有同感,最早的时候刷抖音,都是美景、自然、趣味、科普等内容,刷这些内容的时候都是轻松的,享受的。但后来慢慢的,越来越多“上价值”视频刷在你的账号下,且经常是前后几个视频立场相反、观点对立。作为普通用户,只要我们还活在这个时代,就永远无法避开这种“价值灌输”,不看短视频,总有微博、短文,不看微博、短文还有各类综艺、影视剧,还有各类书籍、文艺作品等。那么问题来了,在海量的信息淹没下,如何过滤信息,避免“垃圾”入脑?
一、祛魅。
把祛魅刻进骨子里,我们要打破对权威的人、机构的崇拜,回归事物的本质本性上讨论问题。
二、识别。
分解问题、论据与结论。不管有多绕的话题,把几个内容找到,识别出来,并识别其真伪。
三、证明。
从问题出发,找到论据是否为真,再从论据推论到结论是否为真,以判断结果。
训练一开始也许不会那么高效,但是保留这种思维,学会在生活中过滤“思维垃圾”,生活可能更明快。
2025-04-17 22:06:30
2025-04-18 21:02:51